伍德灯检查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811/4676612.html
来源:搜狐网
对于一个读书的孩子来说,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是每个中国家庭的梦想。在古代,对状元则更加推崇和重视,自科举制创立到废除,中国古代总共出了位状元,其中不乏一些很有趣的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大业三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明清时代是科举制度最为完备的时期。这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省一级的乡试,考中的叫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考取的叫贡士,考上的人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人叫进士。进士中的第一名叫状元,考上了状元,不仅光宗耀祖,还可以得到高官厚禄。
今天的江苏徐州户部山,有一座清代的状元府,是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李蟠晚年隐居徐州时所建。状元府建在户部山山势平缓的南麓,背依戏马台,面朝劳动巷,由中、东、西三个院落组成,共有房屋00余间,建筑上装有"五脊六兽"和"插花云燕",蔚为壮观。
李蟠祖居河北真定,元末迁来徐州丰县程子院,明末又定居徐州户部山。李蟠中状元后,奉旨在旧宅基础上建起了状元府。
后来李蟠任顺天乡试主考,因清廉拒贿,不徇私情,受人诽谤而罢官,远贬沈阳。三年后得以回乡,不久又奉命赴山东赈灾。但李蟠饱尝宦海滋味,无意仕途,终于又回到户部山隐居。
虽然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但是这座状元府仍完好地保存着包括静庐、藏书楼、筠香书屋在内的30余间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状元府的主人李蟠,是清朝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李蟠字仙李,号根庵,是一个出身农村的胖子,据说食量很大,脑子并不聪明,但是学习非常的勤奋。
2古代除了乡试之外,会试、殿试都是在首都的贡院举行。贡院里有专门为考生准备的单间,里面异常的简陋,只能坐下一个人,考生进去后,放下挡板,在里面考试,不考完是不允许出来的。考试的时间很长,基本上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有人会问,考试时间这么长,如果考试的时候想上厕所怎么办?如果是小解,单间里面有个小桶,可以在桶里解决,因此一至考试,贡院到处都是尿骚味。
考生想要大便一般都会尽量忍着,因为古代认为考试时大便,是对圣人的大不敬。
如果实在憋不住,可以报告,将自己的考卷交给监考,然后由监考带你去厕所。
要注意的是,考试时大便的考生,试卷上会被监考留下记号,俗称“屎戳子”,也就是提醒阅卷的人,这位考生考试的时候大便了。有了这个记号,无论你的文章写得多么好,都很难得到高分。
由于考试的时间很长,所以考生们进考场时,是可以带上食物或者干粮的。一般考生,也就带上几张饼或者几个馒头就够了,因为吃得多必然拉得多。可是李蟠特别能吃,字又写得很慢,所以他参加殿试时,便揣了36个馒头。
考生参加殿试前,要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夹带。主考官在检查李蟠时,发现了这36个馒头,非常惊讶。因为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考生上考上会带上这么多馒头的。但当时也没有规定一个人能带几个馒头进场,所以只能对李蟠放行。
李蟠还是有自知之明的。那天的考试考到天黑,其他考生们都交了卷,可李蟠的文章才刚刚开了个头。这时监考官过来催他写快点,李蟠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可怜,不但没催他,还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也非常好奇,想看看这个带了36个馒头还不够吃的举子,到底文章写得如何。
等把李蟠的文章拿来一看,发现这篇文章内容十分有见地,见解非常独特,而且字迹也非常工整,龙心大悦,认为李蟠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便御笔钦批,点了李蟠为状元。
与李蟠同时参加考试的探花姜宸英,认为李蟠是故意用这种举动来吸引皇帝的注意,这个状元来得有点投机取巧,非常的不服气,于是作诗一首嘲笑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自此,李蟠便得到了一个"饽饽状元"的外号。
姜宸英
3李蟠中状元后,被康熙授官翰林院修撰。两年后的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乡试时,“新科状元”李蟠、新科探花姜宸英被康熙派去担任顺天府乡试考场的主考官和副考官。
清代乡试考官必须是进士出身,在主考官的选择上,顺天府和其它地方又有不同。
其他地区乡试正副考官,只是选取进士出身的京官,而顺天府则一般是由进士及第者,或者大学士、尚书、都御史出任正副考官。由此可看出,对在京师举行的乡试,皇帝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了其他地区。
李蟠和姜宸英虽然级别不是尚书、都御史级别,但他们一个是前科状元,一个是前科探花,都是“进士及第”,所以可以担任顺天府的考官。
按照常理,这次考试同以往之考试一样,按既定规程为朝庭选拔人才。不料考试结束后,京城出现了大量贴子,指出这次考试存在舞弊行为,一时间京城舆论大哗,许多落第士子的不满情绪集体爆发了。
据《清史稿》的记载,当时北京各种传言纷纷不绝。甚至连受贿官员是谁,收了多少钱,和行贿者是什么关系,都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人不信。
这个事件,因为一位著名剧作家的加入,闹得更加沸沸扬扬。这位剧作家就是孔尚任。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清代著名诗人、戏曲家。他与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被誉为康熙时期照耀文坛的双星。两人的作品《桃花扇》和《长生殿》,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
孔尚任一生清廉正直,同情民生疾苦,颇有政声。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嘉奖他"经划多才,恪勤奉职,出纳裕公私之积,权衡佐军国之需,劳积有成,新纶宜沛",并授予"承德郎"之职。
就在京城对这次科举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孔尚任创作了一出戏曲《通天榜》。《通天榜》的内容,虽然说的是前朝旧事,但实际就是影射科举考试中,钱、权可通天,考官们贪赃枉法,把考场当作营私舞弊之地。有权有势的考生们依靠权钱交易,就可以榜上有名。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通天榜》其实就是以康熙三十八年的科举考试为背影,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这出针砭时弊的剧作,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在京城上演得极为火爆。
康熙虽然人在宫中,但对发生在天子脚下的事,是掌握得一清二楚。对于这样一个希求圣明治世的皇帝来说,心中的气愤可想而知。看到自己所信任的臣子竟然将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当成自己发财的工具,康熙极为震怒。
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江南道御史鹿征上奏弹劾“顺天乡试正副考官李蟠、姜宸英等,以宾兴论秀之典为纵恣行私之地,实为有玷清班,请立赐罢斥。”
康熙甚至没有等彻查清楚,便在这份奏折上批示:“考试系国家大典,所当严饬以示警戒,御史鹿题参可嘉,著九卿詹事科道会同将李蟠等严加详处。”
得到御旨后,有关部门火速办案。十天之后,便给出结果:“议拟将顺天正副考官李蟠、姜宸英等革职。”
但是此时康熙已经冷静下来,传下旨意说:“此科考试,不公已极,且闻代倩之人亦复混入,科场大典岂容如此?此案若照议完结乃不知警,著将所有举人通行齐集内廷复试。如有故不到者,即行黜革,其考官等处分俟复试后具奏。”
就这样,李蟠和姜宸英这两位正副主考暂时被关进了大牢,康熙决定重新复试,看看坊间传言到底是真是假,这次考中的人里面,到底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康熙这么做,主要不是不太相信,李蟠和姜宸英真的会循私舞弊。
李蟠在殿试时,对康熙提出的各种军政、吏治、河防等制策问题对答如流,让康熙十分满意,所以被点为状元。中状元时,李蟠只有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康熙帝对这位新科状元十分期待,让他主持顺天乡试就是出于对李蟠的极大信任。
与李蟠同科的探花姜宸英,当时已年过七十,之前一直在国史馆任职。这个人十分清廉,生活也极为简朴,在殿试时康熙甚至呼其为“老名士”,这样一个老儒会贪墨,康熙也无法相信。
两个月后,通过对考生们的复试,康熙给这次科举定了性,认为本次科举基本上还是正常的,并没有什么循私舞弊的行为。康熙认为:“至于落第者,在外怨谤,势必所有,焉能杜绝?诸生试卷,朕一一观其大略,三等以上者,皆可观。”一场大案最终落下帷幕。
遗憾的是,真相大白时,姜宸英这位副主考官却没能亲眼看到。姜宸英这位73岁的老人,入狱后便忧愤不已,很快便病死在狱中。
《清稗类钞》记记载:“朝士皆知其无罪,顾以其事泾渭各具,当自白。乃发愤,死刑部狱中。王文公士祯叹曰:吾在西曹,使湛园以非罪死,愧何如矣!”
4但是李蟠却没有得到公正对待。虽然没有查出他有什么循私舞弊的行为,但作为主考,对这次科举发生的舆情还是要负一定的责任,为了平息民间的议论,李蟠还是被康熙流放到了沈阳。
不过康熙也知道李蟠的冤枉,所以三年后,便下旨让李蟠回归故里。李蟠从此回到徐州闭门著书,终生未再做官。后来康熙南巡时,又欲起用李蟠,被李蟠婉言谢绝。雍正六年,李蟠以74岁高龄逝世,死后葬于徐州城南焦山。
在徐州,流传着李蟠的不少传说。说有一年,李蟠到山东游玩,听说当地有个胡秀才,写得一手好文章,于是前去拜访。两人以诗唱和,李蟠吟了一句“挑尽寒灯梦不成。”
胡秀才听罢嘲笑说:“瞌睡虫就知道睡,肯定无法高中的。”李蟠听完十分生气,回去后奋发读书,高中状元后,写信给胡秀才:“当年的瞌睡虫也中了状元,你连瞌睡虫也不如啊!”
清人笔记《觚》中,记载过一则李蟠”骂驱豹仙“的故事:李蟠少时与邻村赵姓老翁为忘年之交,赵翁家有房屋数十间,其中一半无人居住。某日,一美髯老者柱杖自空房出,自称“豹仙”,赵翁正惊诧间,豹仙说:“老朽见此处远离尘嚣,暂安家小于此,将来必厚谢。”
与豹仙相熟后,豹仙告诉赵翁:自己得道于汉朝,已得长生之秘诀。赵翁告诉李蟠后,李蟠不信,乘着酒兴来到豹仙住处,痛骂豹仙不止。
豹仙不敢回怼,向赵翁辞行。并对赵翁说:“此人30岁即大魁天下。但他前生损了阴德,只有三年官运,必定会受贬谪。”说罢飘然而去。数年后,李蟠果然状元及第,当了三年京官,又因科场案被革职回乡。
现在看来,那次乡试案的发生有其偶然的因素,但是康熙的处理方式,以及后来对乡试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严密和完善了清代科举体系,为清朝提供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保障。正如郭沫若所说:“己卯顺天乡试案,体现了康熙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治国方略。”
声明:本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删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