镆铘岛因形似上古神器——镆铘宝剑而得名,岛的西头为剑柄,东头为剑尖,直指黄海,而著名的镆铘岛灯塔就矗立在这把宝剑的刃尖之上。
镆铘岛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5平方公里,镆铘岛长6公里,最宽处米,最窄处米。岛上耕地很少,居民主要以渔业为主,过着耕海牧渔的神仙生活。曾经的镆铘岛类似于烟台的芝罘岛,在涨潮时孤悬海外,退潮时有沙堤与大陆相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修筑了海堤公路,现在开车就可以直接上岛。
镆铘岛上百年灯塔
镆铘岛灯塔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年),为圆柱形铸铁塔身,是胶东半岛早期建设的八座现代灯塔之一。灯塔最初海拔32米,烛力4.5万枝,每30秒闪光一次。年改装煤油灯,配以白炽纱罩,烛力增加至14.8万枝。后又加以改良,配置“自燃式”纱罩,烛力增至42万枝,灯塔主要为成山头至青岛港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
由于镆铘岛附近浪高雾大,能见度低,建塔的同时建有雾号房,最初设有雾角,靠人力吹响。年换为当时最新式的七寸气压雾笛,雾笛利用空气压缩机,把压缩空气储存在钢罐容器中。大雾时启动阀门,有规律地释放高压气体驱动雾笛发声。镆铘岛灯塔气压雾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雾笛之一,听程达32海里,而且雾笛采取弱高音播放,减少了对于周边村民生活的影响。
镆铘岛灯塔雾笛遗迹在镆铘岛灯塔附近,还有一处外国人墓地遗迹,称为“伊力达斯”墓园。历经百余年,碑上的字迹大都漫灭不清,很多寻访者认为是外国侵略者留下的侵华“罪证”。其实“伊利达斯”号是一艘德国军舰,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在朝鲜被日本人偷袭,损失惨重。位于仁川附近的“伊利达斯”号火速赶往救援,共救出北洋水师官兵人,于8月1日将他们送至烟台,清政府为表感谢,授予舰长二等第三双龙宝星勋章。
伊利达斯墓园石碑年7月23日,“伊力达斯”号在行驶中遭遇台风,当晚在镆铘岛东北方触礁沉没,包括舰长在内的77人遇难,11人被当地渔民救起。后来德国人在镆铘岛灯塔北面购置了土地,为遇难者建立公墓,称为“伊力达斯”墓园。
石碑上刻着,船员遇难的年份。解放战争期间,该灯塔遭到日军破坏。年在原址重建了一高14米的灰色铁架。年再度重建为一红白相间横纹圆形石塔,如今这座百年灯塔依旧在为成山头至青岛港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成为镆铘岛的重要地标。
如今的镆铘岛灯塔镆铘岛上海草房
岛西庄海草房镆铘岛渔家村落主要以海草房为主,其中吕家村、后海崖、岛西庄、南洼村的海草房保存较好,其中南洼村为收藏家马未都的祖籍,前几年马未都回乡省亲,还给南洼村题写了村名。我们前几期详细介绍了海草房,这里就不多说了。
南洼村在抗战时期,日本人在黄海附近布置了水雷封锁线,其中有一颗水雷随着洋流漂到镆铘岛岸边。当地老百姓不认识这个东西,以为是个大铁球,于是村民们都来围观,有人爬上去用锤子试着敲了一下,结果炸了,死了好多人。马未都的叔叔也被炸去世,经此灾祸,他父亲痛弟心切,毅然放弃了小学老师的职业,投笔从戎,出岛参军,后来随着部队落户在北京。镆铘岛南洼村成为马未都的故乡。
镆铘岛上宁静的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