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与丰县杏花村的故事

文:张念柱

图:来自网络

黄巢(年-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喜任侠,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据传黄巢五岁时侍俸祖父为菊花联句,祖父思索未至,黄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黄巢的父亲怕将来儿子祸从口出,便责怪黄巢不知轻重。

其祖父说:“他能作诗,年幼不知轻重,可令他再作一首。”黄巢略加思考,兴高采烈出口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有人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也有的说此诗当作于黄巢年轻时。黄巢成年后,曾连年科举,但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便离开了长安,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

到了唐僖宗时,统治腐朽,宦官专权,局势更恶,君不君,臣不臣,老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关内大饥,人相食”。

《旧唐书·僖宗本纪》也说道:“京师食尽,贼食树皮,以金玉买人于行营之师,人获数百万。山谷避乱百姓,多为诸军之所执卖。”连军队也做起了买卖人肉的“生意”,老百姓可以说是没有活路了。

后来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之间兼并战争频发,中央已经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多地农民发生起义。唐乾符二年,黄巢也招兵买马,准备聚众起义。

此前,黄巢和藏梅寺的和尚卞绿结为异姓兄弟,黄巢起义前同卞绿和尚在藏梅寺邀众核心人物商讨起义的时间、地点、方案,准备起义的诸项事宜。卞绿身在佛门,不愿随黄巢行杀戮之事。

卞绿和尚说:兄弟你干大事,我就修行好啦,从此别过。但未待黄巢转身又对黄巢说:兄弟,你的兵不认识我,别把我杀了。

黄巢说:你找个秘密地方躲起来就行。可他觉得躲到哪儿都不安全,最后看见寺前有棵大树,里面是空的,觉得很安全他躲了进去。到了起义吉日良辰,黄巢来到藏梅寺,见庙中空空,知卞绿仁兄已藏好。

在寺前开过誓师大会,开始祭刀。黄巢是恨官府,但还是有仁慈之心的,他不忍用活人祭祀,发现了庙前的有棵树,觉得祭刀最合适,于是一刀砍去,结果刀起树断,卞绿和尚头颅也滚了出来。

为此黄巢很是伤心。这也应验了“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树)难逃”的谶语。黄巢在藏梅寺祭了宝刀,打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的大旗,带领大队人马攻打中原地区。

那时老百姓遇兵、遇匪只好举家逃避。黄巢骑在高头大马上,远远看见逃散的人群中有个年轻的妇女,手里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娃娃,背上背着一个六、七岁的娃娃,心中大怒:都说贪官心术不正,这一个民妇,心眼竟也这般不平——哪有这样偏心的?自己的孩子这么大还背着,人家的孩子那么小,却让他在地上跑着。

于是他手按刀柄,拦住妇人的去路,怒目圆睁。妇人吓得浑身发抖,拉过两个孩子,跪在地上磕头,哆哆嗦嗦地哀求道:“军爷饶命!”黄巢喝道:“你这妇人,我为何要饶你的命?”

妇人惊恐地回道:“将军,背上这个孩子今年六岁,是我侄子。我那兄弟已经亡故了,只有这一棵独苗,不能再有闪失了。我儿虽小但他还有母亲,我不敢撒手啊。这个小的是我的儿子,今年四岁了,即使夭了,我还年轻,还能生养,我扯着他,心里安泰……”

黄巢用马鞭一指,士兵们把大男孩抱了过来。黄巢指着马前跪着的妇女问:“你叫她什么?”孩子答:“她是俺婶娘。”黄巢一抖马鞭,连说三声好、好、好,是个有情有义的贤良妇人。

然后,黄巢看看四周,见一杏树,一指妇人说:“你站起来吧,兵荒马乱的,你一个妇人,不要乱跑了,从那儿折下一枝杏花,插到你家门上,就没有人敢再为难你了。”

随后,他回头对卫队说:“传我军令,院门插杏花者,不得骚扰。”一拍战马,带队前行去了。妇人惊恐未定,折一枝杏花就往家奔。一路上,遇见谁告诉谁——门插杏花,可保平安。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妇女村庄家家户户都插上了杏花。见了插杏花的人家,黄巢的军队自觉保护起来。

虽然兵荒马乱,这一带家家户户都平安无事。此后,本村家家年年在门口栽杏树,一到正二月里,春暖花开,这里就成了杏花的海洋。这是我幼年文化生活贫乏时,老人们闲暇时讲给我们听的。

上学了,学了杜牧的《清明》“……牧童遥指杏花村”老师只是叫背诵课文,并未讲“杏花村”在哪里。“杏花村”属地在哪里?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谜。有点探究的意识后,便对“杏花村”属地进行探究。

可全国的“杏花村”太多了,有的报刊杂志说“杏花村”在山西省汾阳县;有人说“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县西;有人说“杏花村”在江苏丰县城东南十五里处;有人说“杏花村”在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有人说“杏花村”湖北麻城古镇歧亭附近;有人说“杏花村”在南京凤凰台一带。

据不完全查阅,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且几乎每个地方都记载着杜牧的这首诗。目前些许“杏花村”是因为杜牧的“清明”,为了商业利益才改名的村落。

古人作诗填词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涉及村名,地名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或自己的某种意境替代,所以个人认为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应该是作者看到或想象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并非一个村落的名称。

毕竟往事已隔千年,我们只欣赏杜牧诗歌的艺术就行了,没必要考究村落的真正属地。同时和黄巢起义有关的故事“五月五插艾草”,“正月十五挂红灯笼”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时间也可慢慢欣赏。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官府到处贴布告,说黄巢杀人八百万,血流成河。如何客观地看待黄巢,这是史学家的事,我是没有发言权的。

愚伯的自留地

施比受更为有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