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位于奈古山东麓,西负苍山,东眺碧海,南北与群峰相望的高楼,正是与刘公岛一起,见证了威海百年风云变幻、凝聚着无数代威海人精气神的——环翠楼。据清代《威海卫志》记载,其“飞檐斗拱,八窗洞达”。登楼可见碧波浩渺于城东,绿翠掩映于四周,因兼沧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环翠”名之。古老的环翠楼,犹如镶嵌在威海卫古城的一枚钻石,曾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城墙上的仙山楼阁”。◎来源:《威海人文》威海,是一座为国家安全而生的城市,自明清以来就是海防重镇。威海卫之于山东,乃至全国,历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为了巩固国防,镇抚海疆,年,明驻军在威海卫修建了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墙,筑起了卫城。现在环翠区的东城路、西城路、世昌大道、昆明路,便是原来的东南西北四座城墙的位置了。此后,朝廷陆续调来多位指挥使,着力加强海防建设。余年的风雨,让如今明代海防遗迹大多湮没无闻,只有这建于明朝中后期城墙上的环翠楼几经兴废,仍在潮起潮落中萦回着岁月留给这片土地的记忆。徐祖善在《重修环翠楼记》中写道,“考威海之设卫,在明洪武季年。所以防海寇也,永乐间始筑城。厥后,城池倒塌,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重治之。指挥王恺感赵公之德,捐廉奉建环翠楼以示永久。清顺治年间重修,康熙四十七年倾圯,乾隆元年复建。卫志之记斯楼始末者如此。”多次修建并没有毁掉环翠楼的古韵,反而为它增添了更多的独特韵味,让它从一座小小的边防塔楼逐步成为一处“威海地标”。
历经风雨,几度破败,几度重修,环翠楼早已成为威海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在百年风雪岁月间,它像威海人一样,安静、厚重、包容。
每一次修建,都囊括了时代发展的文化讯息,每一次崛起,都比过去更加宏伟沉稳。
没有哪一座建筑能像环翠楼一样,在威海人心中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承载着的不仅是威海人的记忆,更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03.刘公岛,不仅仅是座岛
历史的印迹,心灵的旅行威海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使命。威海地处黄海中部,扼渤海海口,是拱卫京津海上门户一道海上天然屏障。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中国第一支现代海军的摇篮。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关于这座城市的专属记忆,无论是喜是悲,都藏在这座仅3.1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陪伴着、守护着中华最古的海。
年,清朝在刘公岛建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甲午海战,最终以北洋海军的覆灭而告终。
作为北洋海军的成军地和覆没地,刘公岛见证了中华民族由盛到衰、再从生死边缘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梦的起始和发轫之地。威海湾内,青蓝之间,刘公岛有城市无法给你的宁静。这里不仅有海有山,亦有青砖红瓦,还有藏在其中的百年岁月。窝于海岛一角的古建之中,沉静片刻间便不觉时间滴答。作为中华民族百年兴衰的重要转折点,今天的刘公岛如一艘“不沉的战舰”,依然屹立于陆海之间。甲午硝烟虽已散去,但民族英雄的血脉仍然流传,那融进血脉的红色基因,仍在时代的发展中流淌。
04.你好,威海环翠
精致、幸福、充满活力威海是中国陆地与韩国直线距离最近的城市,与韩国首尔市的直线距离约千米,即海里。环翠区北面隔海与辽东半岛的大连市遥相对应,东面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与荣成市相连,南和西南与威海市临港区接壤。
位于北纬37°黄金纬度线上,海岸线长约43千米,因此环翠区拥有“山、海、湾、林、岛、滩”的全系美景。
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作为威海市中心城区,环翠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上最闪耀的一环。环翠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全年蓝天白云天数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海水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如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中国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中国“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华环境奖”获奖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钓具之都。
今天的威海环翠,天更蓝、水更绿、城更美、空气更清新,环境已经成为这里最大的比较优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海宽广的胸怀和齐鲁文化的悠长血脉,赋予了环翠人纯朴厚道的历史基因和美德传世的郁郁文风……
“精致、幸福、充满活力”,正在成为环翠城市形象最亮眼的名片。
环翠区,历经千年风雪,见证了威海的前世今生,目睹了威海的苦痛、兴起与繁华,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威海人。正因如此,我们同“精致、幸福、充满活力”的威海环翠共同度过的每分每秒,都是如此真实而生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