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凤归来·姜姗秀回忆录》之一
归来仍是少年,年摄于山东荣成。(作者供图)这是一幅拍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照片,我一直珍藏在相册里,画面中是当时只有十三岁的我(左)和我的小伙伴,姜培花(中)、姜翠芹(右)。
每当看到这张发黄的老照片,就会使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并把我带回故乡,带回到那个最为纯真的年代......
大东胜境九顶铁槎山我们的村庄就在一条山脉脚下,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山南则是一片广阔的金色海湾。这座山脉位于山东荣成南部的黄海之滨,远远望去峰连九顶,山海相映,景观秀丽,因此自古就有“大东胜境九顶铁槎山”之称。
故乡虽景色宜人,可转眼之间,我自年少时背井离乡,已有五十余载,五十年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已过花甲之年的我,也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思念那里的父老乡亲,还有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那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时常一同跟随着大人们,赶海抓鱼虾,下田挖野菜......
大海的记忆还有村里的院落,全都是用一种当地的石头与海草搭建而成,俗称“海草房”,居住起来冬暖夏凉。我们家的小院就在村南头,院子大门东侧是村小学,大门西南方向不
远处,还有一口村里人共用的老水井,那井水清甜甘冽。
记得我的老父亲,常在这里担水浇地,他那勤劳朴实的背影,在我心中永远是一座伟岸的山。
院墙外有一颗父亲亲手栽种的柿子树,每到秋天,火红的柿子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院子里还栽种着一丛栀子花。院子门楼下铺有一块大大的青石板,我常在这块青石板上蹦跳玩耍,就是这块青石板,不知承载了多少我童年的足迹与记忆......
还有我的姥姥,母亲和姐姐,就是在那个物质匮乏而生活极为困苦的岁月里,她们却依然能够以苦为乐,坚持操守,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女红刺绣能手。祖辈们的德行与勤劳,早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今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言行。
早在我六岁的时候,我就已跟随着大人们学习刺绣针法了,而到了九岁时,大人们裁好的衣片,我通常会在夜里,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线,缝制好一件成衣。
海草房小院尤其是姐姐,手把手教我绣花的场景,也总是历历在目,浮现于脑海。
白日里,姐姐总会唱起歌谣,并摘几朵院中的栀子花,插戴在自己和我的发髻上,然后与来的小伙伴们抬出一幅四人同时操作的实木大绣花绷子,两两相对而坐,大家一边讲着有趣的故事,一边飞针走线,似乎忘记了绣作的疲劳。
就在这小院里,阳光明媚,花香四溢,回荡着阵阵快乐的笑声......
大约一晌的功夫,在这幅洁白宽阔的面料上,就神奇地呈现出一幅繁花似锦的图案。这一幅幅图案,一件件精美的服饰绣品,不仅仅是一件衣裳,或是一套嫁妆,同时也寄托着我们这些小小绣娘心中多彩的梦想。
此时此刻,在古都西安的我,正思念着我的故乡和那里的风土人情。
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感觉到,一定要留住我们乡土中的女红手艺,留住我们的记忆与乡愁,这也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
文章作者:姜姗秀
图片摄影:惟莲
图文编辑:大利
年5月9日夜23:58于古都西安
文章系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姜姗秀,号惟琳居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陕西省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其中国华服作品“汉服曲裾深衣”曾荣获“国风秦韵”首届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展金奖。欢迎在评论区点赞留言并转发分享,您的赞赏与支持是我创作与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