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船航行60载拥军情流淌60年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7月29日讯在威海荣成市最南端,黄海深处,有一座距陆地最近处5.1海里、面积0.平方公里的海岛。这座海岛,“无耕地、无航班、无淡水、无居民”的四无岛名叫苏山岛。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部队进驻苏山岛,作为黄海前哨,开始苏山岛修整、营建、守备等任务。近60年时间,历届守岛官兵与岛外许多村镇人民群众,尤其与院夼村村民,军民之间结下深厚情谊。由此,院夼村一条拥军船,在黄海与陆地之间起航扬帆,60年2万多天如一日,风雨无阻。

第五代拥军船

60.70年代,守岛官兵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院夼村自发选择了一条最好的船,送给养、接送官兵、亲属上下岛……一条拥军船在苏山岛和院夼村架起了一架“拥军桥”。年,院夼村村民王道伦自告奋勇成为第一任拥军船长。70年代,舢板船换成了桷蓬船,王义宽接替了老船长成了第二任舵手。80至90年代,第三任拥军船长王喜安接过了船舵,开起了机动舢板船。待到新世纪,第四任船长王喜联和第五任船长钱钧堂驾起了机动大马力木船。年7月,院夼村又斥资多万元,新建了一艘GPS和北斗系统双导航的现代化“拥军船”,运输能力由上一代的8吨提高到现在的55吨,抗风能力由上一代的6级提高到现在的8级,基本上可实现全天候航行。60年来,拥军船累计航行20多万海里,等于绕地球五圈多,接送了以23任军事主官和19任政治主官为代表的驻岛官兵及家属10万人次,运输物资给养价值超过万元。

院夼村一隅

谈起为什么义务为官兵提供拥军船,院夼村的原书记王巍岩告诉记者,“都是老百姓自发地做,感觉就是很平常的事。”在向记者介绍“拥军船”时,院夼村的村民话都很少,但是提起和苏山岛官兵的相处,每位村民都能讲出不少故事。

王巍岩告诉记者,年,院夼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驾驶渔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在苏山岛海域附近迷失航路。没有灯塔、也没有避险之处,2人的求救声被岛上巡逻的战士听见,十几名解放军官兵在岸上站成一排,使劲敲着锣鼓为他们指引航向,最终渔船冲出困境,成功靠泊,2人被救起。“没有什么比命更重要。”王巍岩说,之前受设备限制,院夼村村民出海经常会遇到危机情况,而苏山岛的官兵陆续救了近10位村民的命。

“感恩”院夼村的村民可能不会用这样的词来表达,但是他们在用实际的行动感恩官兵。年,时任苏山岛驻守部队的连长任振岭的家属上岛探望,7个月大的儿子突发高烧,只得向在附近海域打鱼的村民王进考求助,王进考将连长的妻子和儿子接到家中治病,病好了任连长想将妻子接走,“叫了三次她都不走,岛上条件太艰苦了,就在我家住下了。”王进考的妻子介绍,这一住就是两年。不仅是连长的妻子,有时候战士们乘船回岸,错过了饭点,院夼村村民就抢着邀请他们回家吃饭,“我也不能做啥,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走,反正一个人也是吃,一群人也是吃,”王进考的妻子说,“最多的时候我都做17.8个人的饭。”

与风浪搏斗、与时间赛跑,“拥军船”不仅是运输船、补给船,也是驻岛官兵的连心船、救命船。年的一天,第四任船长王喜联突然接到驻岛部队的求助电话,探亲家属的孩子在岛上石阶玩耍时,不慎滚落摔伤了头部,伤势严重,需紧急送医。当时,天气预报已提醒海上将有8级大风,可王喜联没有丝毫犹豫,带上几名村民立即驾船上岛,接上孩子后顾不上加油,就加足马力往回赶,终于抢在燃油耗尽医院,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像这样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故事还有很多,“拥军船”仅在深夜接送官兵及亲属离岛就医就多达53次。

军爱民,民拥军。在第五任“拥军船”船长钱钧堂的手机里,除了家人亲戚的号码,其它都是驻岛官兵的号码。钱钧堂的小名中有个“泰”字,所以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泰叔”。这十余年时间,为了保障驻岛官兵需要,钱钧堂每天24小时开机,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年,泰叔因肺出血紧急住院。术后不到一周,他急着出院,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始终牵挂着拥军船。他倒下了,四连的官兵可怎么办?泰叔急,四连的官兵更急。他住院第二天,连长指导员便带着战士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去探望。

这样的故事,在院夼村和苏山岛每天都在上演,在这里,拥军爱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村民和部队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爱国”之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